【园区经济与经济发展系列讲座】第三讲:孟加拉国经济特区的发展

分享:

186

2019年10月22日下午,园区经济与经济发展系列讲座第三讲“孟加拉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205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专家Marianne Männlein女士主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Marianne女士向大家介绍了她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并由此引申出新结构经济的定义。讲座分为三大部分: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特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名下的和新经济特区相关的国际项目、本人的研究成果:孟加拉国经济特区的发展。

首先,Marianne女士指出,经济特区作为催化剂,在有限的资源下可以实现产业转移,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把资源集中在小区域,创造竞争条件;吸引同行先行者,建立信任,达到示范效果;促进资本流入、创造就业、出口、外汇;促进结构性变化:资本积累、集群形成、联系、技术转移、产业升级、以及能力建设。

而后,Marianne女士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架构,她指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所启动了经济特区监测与评价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持续收集并纳入经济特区定量和定性数据的标准化多国数据集,克服目前的数据差距,这种方法预计将提供可操作的见解,以帮助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包括结构转型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确定适当的指标和数据收集方法,其正在与伙伴国家的地方机构合作,通过国家试点,制定相应的监测与评价项目。Marianne女士谈到,2010年,孟加拉国经济区管理局成立,其目标是在全国建立100个经济区,与已经存在的孟加拉类型区相比,经济特区的范围更广,更广泛地包括私营部门和其他合作伙伴。对孟加拉国新项目的研究发现,国内私营部门正满怀热情地加入进来,一些私人经济区已经开始运作。然而,行政,融资和基础设施瓶颈阻碍了进展。一些简化的经济特区管理流程的政策已经通过,但尚未实施。影响整个工业发展的全系统缺陷仍然是孟加拉国企业家的主要关切点,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连接基础设施严重堵塞。至于公共经济区,实地研究表明,它们的开发速度较慢,目前没有一个是可操作的,总的来说,经济区项目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规则仍在起草中,许多项目已获得批准,但实际开始的项目很少。

Marianne女士进一步指出,对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经济特区历史发展的比较分析表明,方案取得成功的条件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在更广泛的经济战略范围内,享有政治承诺;得到专门政策和治理框架的支持;透明和适应性地实施。相比较,中国在经济特区的经验也可以为孟加拉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启示。1978年,中国经济特区被视为经济改革的试验场,此后,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各种模式,为中国应对经济结构演变带来的新挑战做好准备,这对孟加拉国的新经济特区来说是鼓舞人心的,因此除了在低附加值成衣出口方面的早期工业化成功之外,该国现在还面临着经济升级和多样化的挑战。Marianne女士特别强调,总的来说,南方国家将稀缺资源引导到经济特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机会,经济特区还为直接形式的南南合作提供独特的平台,作为投资渠道,经济特区有助于实现南方经济体之间的连接,正如亚洲所见,它们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例如在非洲的私人中国海外经济特区或在孟加拉国计划的政府对政府的经济特区。如果被足够多的国家采用,监测与评价项目有可能通过在多边层面收集、汇总和分享所有这些经验来加速学习。

186